標題: 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具音樂感?
s20011301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38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31-8--2012
用戶註冊天數 4262
用戶失蹤天數 3126
狀態 離線
123.202.208.236
分享 
發表於 3-9--2012 01:03 A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中國人比西方人更具音樂感?
大家聽過甚麼叫「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又叫perfect pitch)沒有?具有絕對音感的人,聽到任何一個音,都能立即指出它相當於鋼琴上的哪一個音,而不需要基準音的提示。絕大部分人(包括很多音樂家)都沒有絕對音感,而只有相對音感──即辨識音與音之間相對音高關係的能力。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項研究,該研究比較了一群來自中國的音樂學院學生和一群來自美國的音樂學院學生,發現前一批學生具有絕對音感的比例比後者多得多。正好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而英語則沒有聲調,該研究者遂提出一個(不知是否大膽的)假設:學習絕對音高跟學習聲調相似,因此母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者(如中國人)比較佔優,而母語欠缺聲調者(如西方人)則處於劣勢。

在各界高呼「大國崛起」的時代,中國人(包括香港人)在各大世界級音樂比賽屢獲佳績的今天,這研究結果無疑是很合我們的口胃。不過,就事論事,我倒要指出,這個假設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學習聲調時,所需要的是相對音感,而絕非絕對音感。

一個證據是,同一個聲調,由男性說出來的音高會比女性說的音高低很多。例如:根據Bauer and Benedict(1997)的粵語聲調實驗結果,男性發一個陰去聲的「意」字,音節峰(即一個音節裡音高的最高點)的頻率是介乎150.3Hz和169.0Hz之間,即大約是標準音高的D3到E3,而女性發同一個字,音節峰的頻率卻高達233.5Hz至267.4Hz,即大約是A♯3到C4。如果我們對聲調的語感是基於絕對音感,則我們應該把它們聽成不同聲調了。

另一方面,兩個不同的聲調,一個由女性發音,另一個由男性發音,兩者音高可以很相近。再舉Bauer and Benedict的粵語聲調實驗結果為例,女性發一個陽去聲的「二」字,音節峰的頻率是在198.5Hz和234.3Hz之內(大約是G3到A♯3),而男性發一個陰平聲的「衣」,音節峰的頻率分佈由205.8Hz到229.9Hz(大約是G♯3到A♯3)。可見兩者的頻率分佈有很大的重疊空間,如果我們對聲調的語感是基於絕對音感,照說我們應該會把女性發的「二」誤以為是「衣」,或男性發的「衣」聽成「二」了。換言之,我們會把男人口中的「衣邑」聽成「易入」,或把女人口中的「是但」聽成「施丹」了,豈不怪哉?

其實,只要細察粵語流行曲的歌詞與樂調,就會發現音高與聲調並非處於一對一的固定關係。同一個音,有時可以填某聲調的字,有時可以填另一聲調的字;相反地,不同的音高,有時卻可以填相同聲調的字,但都不覺「拗音」。例如陳百強的〈偏偏喜歡你〉(對不起,我選的歌有點舊)一句:「感情已失去,一切都失去」,第二個字「情」和句末的「去」都是do音,可一個是陽平,一個是陰去;又如「為何偏偏喜歡你」一句,「偏偏喜歡」中除「喜」字外均屬陰平,但看樂譜,卻是fa-mi-re-re。在粵語流行曲裡,填甚麼聲調的字可以叶音,端看前後音程而定──所以說是相對音感而非絕對音感。

因此之故,現代音韻學家記錄聲調時,是不會用絕對音高來記錄的,而是用一套「五度標調制」──最高的是5,最低的是1, 如粵語「思」字就是55,「時」字是11,「史」就是35。這套「五度標調制」,正是基於相對音感,而不是絕對音感。

引用書目
Bauer Robert S. & Benedict, Paul K. (1997). Modern Cantonese Phonology.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