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第24講:科學的性質
s20011301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0
帖子 38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31-8--2012
用戶註冊天數 4258
用戶失蹤天數 3122
狀態 離線
123.202.208.236
分享 
發表於 2-9--2012 06:58 AM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第24講:科學的性質
印證性
科學理論雖然不能被完全證實,但可以被印證。換句話說,科學理論具有可印證性,也就是說它能被經驗證據支持或否定。可印證性包括可被印證為真和可被印證為假。
注意:不一定是最後能被印證為真的理論才是科學理論。許多科學理論有可能被修正,甚至有可能最終會被推翻,但即使被推翻了它也還是科學理論。例如,以前科學家相信宇宙空間充滿着以太,光在以太中傳播,但許多證據都否定以太的存在,科學家也就放棄了以太理論。以太理論雖然是不正確的,但它也是一種科學理論。

客觀性
科學理論具有可印證性,這顯示了它具有客觀性。科學揭示了客觀世界的知識,而非表達人類的主觀願望。科學的客觀性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尋找客觀證據;二是忠於客觀證據。
科學理論陳述的是經驗知識,因此它需要尋找經驗證據的支持。另一方面,如果經驗證據否定了一個理論,科學家會考慮放棄或修正這個理論,而不會死抱着這個理論不放。例如,以前科學家相信物質之所以會燃燒,是因爲這些物質中含有燃素,後來種種證據顯示燃素理論是不合理的,科學家也就否定了這個理論。

普遍性
前面說過,有些科學理論講的是宇宙的普遍規律,這些科學理論在宇宙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成立。例如牛頓的運動定律,它不但在地球上成立,在火星上也成立,在宇宙的任何地方都成立。
科學理論的普遍性還反映在可重復實驗這一點上。一個科學理論是否正確,有時可以通過實驗來檢驗,而這個實驗是可重復的。同一個實驗可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由不同的科學家來做。只要有關的條件一樣,實驗的結果也總是一樣的。

一致性
科學理論必須具有一致性,即不能自相矛盾。一致性包括「內在一致性」和「外在一致性」。
內在一致性:一個科學理論不能包含自相矛盾的說法。一個自相矛盾的理論必定是假的。
外在一致性:一個科學理論要被廣泛地接受,它必須與已知的事實或已被印證為真的其他科學理論相容。如果一個理論與已知的事實或已被印證為真的其他理論有衝突,這個理論就有可能是假的。

解釋性
科學理論能夠很好地解釋有關的自然現象。這裡所謂的解釋有兩個意思:
其一,指出產生某個現象的原因。例如,月亮之所以發光是因為反射太陽的光;太陽之所以發熱是因為熱核反應。等等。
其二,用一般的規律說明個別或特殊的現象。例如,牛頓的引力定律可以解釋自由落體運動、也可以解釋天體的運行等;光的折射原理可以解釋當物體有一部分浸在水中時會看似彎曲這個現象。等等。

預測性
科學理論能夠預測未來。解釋性與預測性密切相關。科學理論陳述了宇宙的普遍規律,因此可以解釋個別或特殊的現象,也因此具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只要我們掌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就可以知道事物發展的趨向,由此可預測事物未來的狀況。
例如,根據牛頓的運動定律,我們可以準確地預測哈雷彗星回歸的日期、預測日食和月食的時刻等;根據元素週期律,我們可以預言未被發現的元素,預測某些元素所具備的性質。等等。

效用性
許多科學理論對人類的生活會產生實質的效用。科學產生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現在人類幾乎一刻也離不開科學技術。例如,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吃的糧食,住的房子,平時乘坐的交通工具,家中的各種電器,電腦和互聯網,等等,等等,都是科學技術的產物。
有些科學理論也許在目前來説對人類的生活還未產生實際的影響,但將來總有可能轉化為科學技術,並影響人類的生活。
(當然,也有一些科學理論對人類的生活可能永遠也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論。)

了解了科學的方法和性質,從下一講開始我們將論述科學與偽科學和迷信之間的區別。培養科學的思維態度、破除迷信,是這一輯的主題。
頂部